石油,是地表動植物死亡后,與泥沙等混合組成沉積層,經歷漫長的壓縮和加熱的作用后形成的。明明是從地底涌出來的,為什么要叫石油?
石油這個名字是北宋科學家沈括最早提出的。東漢班固在《漢書》中記載“高奴有洧水可燃”,唐代段成武在《酉陽雜俎》記載了“高奴縣石脂水,水膩浮水上,如漆,采以燃燈,極明”。沈括看到后實地考察,認為其“生于地中無窮”,為在當?shù)赝茝V此物生火、點燈,減少樹木砍伐,沈括給他起了個新名字“石油”。光看“石油”這個名字,一股厚重感便油然而生。
當然,石油雖然確實“生于地中”,但并不是“無窮”的,用石油直接點燃實在太浪費。石油本質上是多種烴類(碳氫化合物)的混合物,含有醇、酯、雜環(huán)化合物等。既然是混合物,因其產地不同、成分不同,其顏色、密度、熔沸點等物理性質也不同。顏色有紫紅、金黃、墨綠、褐黑、透明等,沸點從30度到零下60度不等。但石油的主要成分既然是烴類,那么就有大部分烴類共有的性質:
1.密度都比水小。無論是直鏈烴、環(huán)烴抑或是芳香烴,其密度都小于1g/cm3,也就是比水小。所以才會有“高奴縣石脂水,水膩浮水上”的記載。因此說石油重,不是指他的密度大,而是指其相對分子質量大。根據(jù)沸點不同,石油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大約在200~600之間,而水的相對質量只有18。這樣來看,石油確實很“重”。
2.不溶于水。所有的烴類都不溶于水,石油也是這樣。但可以通過添加特殊的乳化劑將其乳化。
3.碳原子數(shù)小于4的烴在常溫狀態(tài)下是氣體。我們平常使用的液化石油氣就是石油分餾中最先分餾出的產物;而碳原子數(shù)越大的烴其密度也越大,用來鋪路的石油瀝青就是碳數(shù)極高的復雜烴類。所謂“重”,也可能是指石油中的瀝青餾分重。
1.石油的單位也很特殊,其有一個獨有的國際單位“桶”。由于各產地石油的密度不同,每桶油的質量也不同,每桶大約在0.136~0.142噸之間。1桶=42加侖(美制),1加侖(美制)=3.78543升,所以1桶=158.99升,大約是兩個成年男子的質量總和。人們對石油“重”的印象可能來源于此。
2.除此之外,石油促進了第二次工業(yè)革命,是發(fā)展重工業(yè)的必需品,被稱為“工業(yè)的血液”,人們對其“重”的印象也可能來源于此。
3. 隨著科技的發(fā)展,石油在人們生活中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工業(yè)原料而非燃料。就連石油餾分中直接塞到發(fā)動機里燃燒的汽油和柴油,近些年也被清潔能源逐漸替代。但不可否認的是,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石油。